查看原文
其他

菁英丨张志鸿:四位“网红”师兄,华中师大新三届“老兵新传”

张志鸿 新三届 2023-04-16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本文作者


张志鸿,湖南邵阳人,1978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7月毕业,曾在中学、中专执教17年,在某央企湖南公司工作多年,定居长沙。


原题

我的四位“网红”师兄





作者 :张志鸿


《海阔天空》(黄家驹词曲)

 
我是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七八级、八二届的本科生。

前面还有个七七级,入学与毕业都比我们早半年。

大学毕业四十年,很多同学笔耕不倦,其中一部分至今活跃在网上,少数几个还成了“网红”,拥有众多的粉丝。

想把几位“网红”师兄放在一起做个介绍。或许,了解他们及其粉丝,也是观察当今社会生态的一个小小窗口。

先说明两点:

第一,虽是同年入校的校友,我和其中三位素不相识,和另一位也没有深交,更多的是从读者的角度做个介绍。

第二,本文尽量做到客观。 


“国民教授”戴建业


七七级的戴建业今年66岁,研究生毕业后就在母校执教,是文学院的教授、博导,在古文学、哲学领域耕耘多年,著述颇丰,2012年荣获本校研究生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第一名。

早在2011年,他就开了博客,写过数百篇文化随笔和社会评论,被网易评为“2012年度十大博客(文化历史类)”,出版过几本杂文随笔集。 


戴建业师兄(网图)

让戴教授成为网红的,是他别具一格的讲课方式。他身材清矍,笑容可掬,衣着朴素,活像一位老农;讲古诗如数家珍,深入浅出,配上一口“麻普”,妙趣横生,广受欢迎。网上有很多他讲课的视频,一些网民称他为“国民教授”。 

戴教授向来温文尔雅,但也有例外。

2020年2月,他写了一篇文章支持方方。在对官媒的报道进行分析、批评之后,他写道:


“方方日记”是难得的日记体散文,更是宝贵的武汉封城“信史”。
武汉是我国的文化重镇,这里有许多知名的作家教授,我只能听到方方和池莉两位女作家的声音,我们这些爷们几乎全都失声,很少人在封城之际留下像方方那样洛阳纸贵的东西。
平时舞文弄墨的爷们缺席这次武汉封城的书写,也许有人不敢。
也许有人不愿,也许有人不能。
不管属于哪种情况,面对挥笔上阵且英勇无畏的方方,我们这些爷们难道就没有一丝愧意?


后来,这篇文章从他的公众号上消失了,不知道是他本人删的,还是网管删的。

去年6月,网上热传一篇文章,又把他拖进了舆论的漩涡。

该文称:在一次讲座中,有听众质疑他到处走穴演讲,有失文人风骨。一向和蔼可亲的戴建业怒了,回答说:我妻子得了肺癌,一盒抗癌药五万一千块钱,这是我几个月的工资你知道吗?如果妻子没了,我要这文人风骨有什么用!

多数网友对他给予了理解,认为他为妻子治病挣钱光明正大,而他的直怼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少见的真性情。

但戴建业对《新京报》记者明确表示:在讲座上被质疑一事纯属子虚乌有,“如果妻子没了,我要这文人风骨有什么用”这句话更是杜撰,他从未说过。

2019年9月,他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戴建业》,主要写一些文化、生活小品,很少涉及争议性话题。文章不算多,但阅读量不低。

他的主战场已不在此。2020年4月21日,他在《安家B站》一文中宣布:已在年轻人扎堆的B站开设了专栏。

目前,他在B站拥有292万粉丝,讲座节目经常更新,不仅讲古诗,也讲做人做事。

去年5月,65岁的戴建业正式退休。

他对《新京报》记者说,最想做一个靠近真实的人,哪怕真实是粗粝的。 


“时有新语”李未熟


这个师兄的知名度略低一些。

根据《百度百科》等网上信息,李未熟曾用名李建国,1954年出生,老家在武汉黄陂。

大学期间,他是戴建业同寝室的好友,友谊延续至今。

大学毕业后,他留校在教务处工作;两年后调至湖北省物资学校执教,当过教务科科长;1992年7月调入《长江日报》社担任评论员、记者;2005年9月重执教鞭,在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主讲新闻和新闻评论。

2018年正式退休后,他经常到避暑胜地——鄂西巴东县野三关长住,起初是租住,后来购房自住,也经常帮助宣传野三关的避暑房。


李未熟师兄(网图)

2016年12月,他开设了《李未熟擒话》公众号,至今已有1000多篇原创文章。

据他在《写个公号文章,弄得像个性工作者》一文中解释:


“擒者,捉拿也。话,就是话题。我是想随时捕捉一个话题,说说我想说的话,说点真话。”


所以,他经常取材于新闻事件,既有热点大事,也有民生小事,常常针砭时弊,仗义执言,但文风谦和,把身段放得很低。他的取材方式和文风,与湖南的网红写手呦呦鹿鸣君比较类似。

在前年武汉疫情期间,他坚定地支持方方;今年年初,他至少写了12篇文章,为“铁链女”大声疾呼。

他不仅坐而论道,也敢于担当,近几年至少有两次拍案而起。

第一次是2020年8月5日,他写了《一篇有严重争议的高考作文匆忙走向杂志,陈建新副教授错位错在哪里?》,质疑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建新把一篇高考作文强行评为满分,又在招生期间把这篇作文上网发表,以此指导全国考生。

此后,他连发多篇文章,坚持追寻真相。

8月7日,他向教育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实名举报陈建新,称其连续多年担任省作文阅卷大组组长,又每年编写高考作文辅导书、开展高考作文指导讲座,既做教练员又当裁判员,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

8月13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电话回复李未熟,同时向社会公开通报:


“陈建新未经允许,擅自泄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评卷细节,严重违反了评卷工作纪律。决定停止陈建新老师参加国家教育考试工作(含高考评卷等)。”


8月21日,教育部也做出回应,责成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立即开展调查,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李未熟坚决维护高考公平的义举得到了许多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支持,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第二次是今年4月5日,有个公众号造谣说北约司令在乌克兰战场被俘,以此收割高额流量。尽管李未熟对一些无端举报非常反感,但他没有选择沉默,毅然投诉该文章造谣。

投诉得到了受理,造谣文章被删除,那个公众号也悄然改名。此后,李未熟写下《关于北约司令是否被捕,我前几天干了一桩违心的事》,如实讲述了事情经过。

在公众号每一篇文章后面,李未熟都会说一句:


“时有新语,都是真话。”


我理解,这是他对读者的承诺。 


壮怀激烈李光满


李光满是我的邻班同学,个头不高,平时话语不多。

1959年,他出生在武昌沙湖南岸的高王村,当时这里还是郊区,属于青菱公社姚家岭大队。他在五个儿女中排行第五,上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其中二哥1977年考入华工。

大学毕业后,他分至宜昌的葛洲坝电厂,后调回武汉。

网上有一篇赞扬他的文章引用了他的自述:


“从1987年到1995年,在华中电力职工大学工作,这是我一生中最无所事事的八年,也是最痛苦、最苦闷、最无聊的八年,可以说,这八年除了身体生病、心情难受,其他什么记忆都没有。”


1995年10月,华中电管局旗下的《华中电力报》创刊,李光满参与了创业,后来担任该报的总编、社长。2013年,华中电管局改制,该报也随之停办。


李光满师兄(网图)

他写作勤奋,很早就出版了八卷本的《李光满文集》;2002年10月参加大学毕业二十周年聚会时,他给本班同学每人赠送了一套。

进入网络时代后,这位小个子师兄爆发了极大的能量。

2014年6月,他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李光满说》,迄今已有1200多篇原创文章,其中“李光满冰点时评”系列文章已有1163篇。

翻阅他的网文,你会看到:他非常崇拜毛泽东,以自己与伟人同一天生日而自豪;他是金庸的铁粉,崇尚大侠情怀。

在他公号的初期,有一些怀念父母、回忆往事的抒情散文,也有《席琳迪翁最美的三首歌》这样的文艺小品,如今基本上只写时事政治评论。

2019年退休时,他写了一篇《人生一甲子,归来是少年!》,回顾了自己在时政评论上的一些成就,自我评价不低。

此后,他又严厉批评方方日记,呼吁立即武统台湾,建言中俄硬刚美国。

下面是他最新几篇文章的标题,可以体现他的独特文风:

4月14日:《俄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疑遭乌导弹袭击!俄军何时能显霹雳手段?》

4月17日:《俄与美西方对抗升级,俄罗斯愤怒出手!这场战争将如何影响国际地缘政治演变?》

4月19日:《美西方对俄罗斯发动种子战争!中国该如何防范?》

他的时政评论有很多拥趸,阅读量经常达到10万+。

介绍李光满,不能不提到他那篇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雄文:《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进行!》

文章写于去年8月27日,可谓大气磅礴,有些语句惊心动魄:


“这次变革将荡涤一切尘埃,资本市场不再成为资本家一夜暴富的天堂,文化市场不再成为娘炮明星的天堂,新闻舆论不再成为崇拜西方文化的阵地,红色回归,英雄回归,血性回归。”


“万钧雷霆正在滚滚而来,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已经开始,不仅资本圈,也不仅娱乐圈,而是整个社会都在经受着这场暴风雨的洗礼。”


谁也没有想到,8月29日晚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军网、光明网、央视网等几乎所有央媒、各省市区官媒、互联网新闻网站均在同一时间转发了这篇文章。

这阵势堪称“现象级”,让很多老新闻人也傻了眼。

无疑,此文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欣喜若狂,有人怒不可遏,更多的人忧心忡忡,不知道官方释放了什么信号。

更奇特的是,此后所有央媒、官媒不再提及这篇文章,仿佛它不曾存在过。

如今,李光满仍如斗士一样奋战在互联网前沿,壮怀激烈,叱咤风云,快意恩仇。

在我们同学中,对他的评价也呈现两极分化。 


独一无二吴鹏飞


在四位师兄中,吴鹏飞最年轻,和我同龄同届,我也尊他为师兄吧。

他的最大特点,可能是特立独行。

他的籍贯在十堰房县,父亲是中医,母亲是西医。

读大学进了数学系,感兴趣的却是中文。

大学毕业后,他分在十堰市一所子弟学校任教,22岁被群众投票推选为副校长;不久调入《十堰日报》当编辑,1997年主持了从日报改晚报的改版方案,开始从事营销策划;2001年下海,2007年进入房地产策划。


吴鹏飞师兄(网图)

营销策划是最能体现创造力的领域之一,他创造了许多经典案例。

有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很深:他在林彪故乡做旅游策划,因为林彪是四野司令,他建议搞一个“四野生态饮食走廊”,圈养一些野鸡、野兔、野猪、野鱼(大意)。如此奇思妙想,让林彪家乡人喜出望外。

他获得了很多荣誉:2008年获中国十大营销策划人称号,2009年获中国十大地产策划人称号,2011年获中国旅游策划特别贡献大奖,2012年获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策划金奖。

2012年,他创办了武汉金色大地策划公司,并任法人、董事长至今;兼任中国策划协会的副会长。

无疑,他是一名成功的商界精英。

他也是一位勤勉的作家,已出版六卷本《吴鹏飞文集》。

白天忙完了策划,晚上就忙他的自媒体。他的第一个公众号叫作《吴鹏飞手机报》,据说已“阵亡”;目前,名下仍有5个公众号,还在更新的是《吴鹏飞观点》和《吴鹏飞观点2》。

迄今,他已坚持9年原创写作,平均一两天一篇,大部分是关于时政、民生的评论。

从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崇拜毛泽东,批评“公知”,坚决反对美国霸权。

2020年疫情期间,他多次批评方方日记,4月2日后还写了21篇《圆圆日记》;同年6月,他呼吁把为某罪犯辩护的陈有西律师抓起来;去年年底,他积极参与对联想集团及柳传志的揭露和批判。

更能体现他个性的,是他在武汉疫情期间为素不相识、无证行医的李跃华医生大声疾呼。

李跃华本科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由于受到打击报复,进不了公立医院,也办不了西医医师证,多年自办诊所,积累了不少行医经验。武汉疫情发生后,他收治了15位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大都转阴,一个未死。他向多个部门递交《请战书》,要求收治确诊病人,但由于没有行医证照,未被批准。他只好上网求助,引起了吴鹏飞注意。

在多次电话、微信沟通后,吴鹏飞从2月23日起连续写了10余篇文章,呼吁有关部门特事特办,给予李医生收治新冠病人的机会。这些文章激起了极大的争议,引得众说纷纭,至今褒贬不一。


吴鹏飞和李跃华在武汉疫情之后(网图)

今年俄乌战争爆发前,吴鹏飞认为打不起来。

战争爆发后,出乎其多数粉丝意料,他认定俄罗斯是侵略,并做出了普京必败的预判。

此后,他又连发《各位读者,请大家消消气》等文章解释说明,但多数粉丝仍不买账。打开这些文章,还可以看到大多数留言是对他的反驳与失望,有些称得上痛心疾首。

3月4日,他在《深度理解,为什么我们选择弃权》一文中坦承:

“我是国内最早明确把这个战争称为侵略的自媒体作者,这当然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因为我知道,国内有数量庞大的普粉和以爱国的名义为这场战争叫好的评论家与他们的读者。”


笔者无意做是非评判,但吴鹏飞坚持独立思考、不迎合粉丝的勇气,确实令人钦佩。

早在2017年,就有一篇网文盛赞吴鹏飞,标题是《华师30万校友中,他是最独特的一个》 


每个人都在参与历史


上述四位师兄有几个特征:

一是非常勤奋,即使退休之后依然勤于笔耕。笔者也写公号,但无论勤奋的程度,还是写作的速度,都自愧弗如。

二是据我理解,他们的公号写作不能说没有经济上的考量,但驱使他们写作的主要动力还是忧国忧民、立言立德的道德理想。

三是虽然年龄相近,家庭背景相近(其中三位出身农家),教育背景相似,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好,也都能坚持独立思考,但他们对热点问题的看法很少相同,往往分歧很大。

四是通过多年努力,他们都已拥有数量可观的粉丝,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华中师范大学大门内。摄于2018年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时代。


近年来,已发生很多猝不及防、令人目瞪口呆的大事件、大变化。


可能还有一些黑天鹅、灰犀牛正悄悄扑来。


不过凡事都有它的内在逻辑,正如《红灯记》中李玉和所唱: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历史的发展,即使是微小的变化,也都是各种力量、各种因素相互博弈、相互抵消之后的结果。

所以,每个人说的话、做的事,都在影响历史的进程和走向。

即使沉默、回避、随波逐流,也是在表态,在参与。

当然,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在“未来”的审判面前,没有一个人能说:我是完全无辜的。

但或许可以说:我没有做错,而且我已尽力。
 

2022年4月21日 

 
本文资料主要来源:
《流量漩涡中的“网红”教授戴建业》一文,载于2021年8月4日《新京报》官方微信;
《华师30万校友中,他是最独特的一个》一文,载于2017年12月8日《先导之声》公众号;
戴建业个人公众号《戴建业》;
李未熟个人公众号《李未熟擒话》;
李光满个人公众号《李光满说》《沙湖畔》;
吴鹏飞企业公众号《吴鹏飞观点》《吴鹏飞观点2》。

 

张志鸿专列
913事件,秋天里的一声惊雷
张志鸿:探访黄冈林家大湾

乌克兰,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乡

张志鸿:肖邦父与子的一百年

我的乡愁,那些正在远去的明师

张志鸿:一名小镇少年的阅读饥渴

韶山火车站:五十年沧桑的见证
张志鸿:湖南人不能忘记的一个军人
张志鸿:怀念一个日渐高大的身影
张志鸿:为“四人帮”殉葬的那些人
40年前那场战争的硝烟与回声
张志鸿:走访茶陵潘汉年流放地


作者提供本号分享,插图选自网络
原载作者微信公号青山自牧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新三届菁英
张维迎:我是有自由意志的人,
说话要对得住良知
陈徒手:知识分子最难堪的是什么?
王小波的力量,
在于他拥有一个常识的立场
曹培:我的“弟弟”邓正来,
一位社会科学界的个体户
1982版中国大学生
查建英 :离开后才逐渐懂得中国
庄稼婴:彭小莲,一辈子的朋友
杨炳章:从烈士遗孤到文革囚徒
陈小悦:生产队会计到清华会计教授
吴思:那些不能明说的规则
沈睿:我怎样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
王家新:我的八十年代
展江:胡舒立的新闻专业主义启蒙
赵汀阳:一个哲学家的漫画生涯
侯杰:走向国际的77、78级音乐人
梁左:他有趣又深刻,热闹又孤独
陶海粟:邓力群之子邓英淘学术人生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冯仑:从"吃瓜群众"到"夜总会处女"
高王凌:投身改革的人生更精彩
樊建川:一个痴迷收藏记忆的敲钟人
"刀锋"许小年:思辨者的人生之路
周其仁:从完达山到朗润园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学者金雁的青春岁月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